從Cradle to Grave到 Cradle 2 Cradle by Gordius Chang
從Cradle to Grave到 Cradle 2 Cradle
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業產品設計製造的重大革命,正在築底扎根,於各個國家蔓延進行中….
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產品生命週期評估
1969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委託中西部研究所(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MRI)對其飲料容器材質之能源耗用量進行評估。1973年起隨著美國省能及回收等環保意識的高漲,MRI、富蘭克林公司(Franklin associates Ltd.)及美國環保署,針對飲料容器、尿布、毛巾等日常用品,進行資源及環境的剖面分析(Profile analysis)。而80年代起,美國能源部則開始分析各產業製程的能源流與物質流(Energy and Material Flows),此即生命週期評估之前身。1990年,環境毒理化學協會(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SETAC)所提出的『操作標準』(Code of Practice),提出LCA的定義與架構。而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則於1996年起,公佈ISO14040系列標準,制訂LCA應用至環境管理上的標準評估架構及步驟。(Curran et al,1996;黃建中,2005)
圖1.簡述了LCA的概念---任何一項讓我們生活更便利舒適的工業產品,它的製造過程從原料的選擇、開採、原料的加工,產品的生產組裝,完成品的配銷,消費者的使用,到產品壽終正寢,同時也帶來了無可避免的一堆汙染。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是所謂的產品生命週期,或者另一常見的說法---Cradle to Grave,『從搖籃到墳墓』。從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的資源不斷被挖掘使用,也累積了越來越多的廢棄物,雖然人類以慢慢了解地球只有一個,資源也極為有限,所以利用LCA的觀念來減少製造業所帶來環境的衝擊,並將有限的資源盡可能回收。但是這個觀念基本上還是無法有效阻止資源的快速耗用,因此我們必須思考更有效的方法或觀念,才有辦法挽救有一天地球會變成廢墟的危機。
Source from EPEA
Cradle to Cradle—從搖籃到搖籃
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當代「永續建築」旗手,出生於東京的背景,使他從童年的日式生活中體會到與自然契合的建築設計。他相信一個良好的設計,能夠在生態和經濟上取得平衡,並在自己所設計的案例中徹底實踐,影響力遍及全世界。曾獲1996年永續發展總統獎、1999年《時代雜誌》行星英雄獎、 2004年國家設計獎等。
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
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年輕時是激進的生態行動主義者,也是「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裡的第一個博士,七○年代更成為德國綠黨的創辦人之一。他曾把自己綁在煙囪上,抗議化學工廠排放污染物;也曾在北海游泳,抗議漁船濫捕。1987年作風丕變,創立「鼓勵環境保護協會」(簡稱EPEA),開始和企業合作,研究兼顧經濟發展、商業利益和生態平衡的工商設計方案,並於世界各地積極講演推廣,2007年10月首度來台開辦短期工作坊。
當William碰上 Michael---一個建築師和化學家的組合,成立了MBDC 設計公司:致力於跳脫現存的窠臼,規劃出全新概念、兼顧生態和利潤的各項工商產品、建築和都市。著名案例包括:芝加哥市政大樓的綠色屋頂、福特汽車胭脂河廠區復育計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綠橋社區」,及大陸廣西的「官塘生態園區」等永續發展社區計畫。
1991年布朗嘉遇到麥唐諾(從搖籃到搖籃的另一個推行者)之後,他們共同撰寫了漢諾威原則(The Hannover Principles),並在1992年地球高峰會的城市論壇上發表。其中主要的想法就是打破「廢棄物的概念」,沒有東西是「廢棄物」,不像當時環保人士所提倡的儘量減少,或者避免廢棄物,而是透過設計來徹底消除廢棄物。
這個觀念就是布朗嘉提出Cradle to Cradle的精髓:
「產品設計階段就應構思其結局,讓廢棄產品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開始,如同櫻桃樹於四季更迭,掉落的櫻花與果實,是養份而非負擔。落實從搖籃到搖籃的工業,並非只是減少廢棄物而是將廢棄物轉化為其它有用的循環物質或產品。讓自然界的循環體系和工業界的循環體系,維持個別獨立卻又能和諧共鳴,因而滋養萬物。」
在他們兩個合著的這本【從搖籃到搖籃】舉出非常多實例,如:
美國最著名的辦公室設計公司Herman Miller已推出市場第一款符合從搖籃到搖籃原則的座椅產品,椅子鋼和鋁的部分可以拆開來回收,產品中98%可以再利用,做成新的椅子。在設計之初,他們就決定把有害環境的PVC拿掉,並且讓全部零件可以在15分鐘內拆解完畢。
中國大陸,早在1999年成立「中美可持續發展協會」(Councilors of the China-U.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布朗嘉的夥伴麥唐諾擔任美方代表,從那時開始就有6個城鎮進行從搖籃到搖籃的實驗。
現在全世界為了氣候暖化,紛紛在談碳足跡,思考如何節能減碳。如果C2C的概念能夠普及最開始的設計端,並能帶領材料科學界更加緊腳步研發和環境生態同屬一部分的各種材質原料,到那一天,人類不僅不必縮衣節食,更可改善目前較落後國家人民的生活與環境。
Source from EPEA
未來此部落格將會持續收集全世界相關C2C的發展與實際已開發出來的產品,供關心地球生態的本部落格朋友了解,有機會並能以實際行動來支持這樣的理念。
1969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委託中西部研究所(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MRI)對其飲料容器材質之能源耗用量進行評估。1973年起隨著美國省能及回收等環保意識的高漲,MRI、富蘭克林公司(Franklin associates Ltd.)及美國環保署,針對飲料容器、尿布、毛巾等日常用品,進行資源及環境的剖面分析(Profile analysis)。而80年代起,美國能源部則開始分析各產業製程的能源流與物質流(Energy and Material Flows),此即生命週期評估之前身。1990年,環境毒理化學協會(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SETAC)所提出的『操作標準』(Code of Practice),提出LCA的定義與架構。而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則於1996年起,公佈ISO14040系列標準,制訂LCA應用至環境管理上的標準評估架構及步驟。(Curran et al,1996;黃建中,2005)
圖1.簡述了LCA的概念---任何一項讓我們生活更便利舒適的工業產品,它的製造過程從原料的選擇、開採、原料的加工,產品的生產組裝,完成品的配銷,消費者的使用,到產品壽終正寢,同時也帶來了無可避免的一堆汙染。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是所謂的產品生命週期,或者另一常見的說法---Cradle to Grave,『從搖籃到墳墓』。從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的資源不斷被挖掘使用,也累積了越來越多的廢棄物,雖然人類以慢慢了解地球只有一個,資源也極為有限,所以利用LCA的觀念來減少製造業所帶來環境的衝擊,並將有限的資源盡可能回收。但是這個觀念基本上還是無法有效阻止資源的快速耗用,因此我們必須思考更有效的方法或觀念,才有辦法挽救有一天地球會變成廢墟的危機。
Source from EPEA
Cradle to Cradle—從搖籃到搖籃
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當代「永續建築」旗手,出生於東京的背景,使他從童年的日式生活中體會到與自然契合的建築設計。他相信一個良好的設計,能夠在生態和經濟上取得平衡,並在自己所設計的案例中徹底實踐,影響力遍及全世界。曾獲1996年永續發展總統獎、1999年《時代雜誌》行星英雄獎、 2004年國家設計獎等。
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
德國呂內堡大學化學教授,年輕時是激進的生態行動主義者,也是「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裡的第一個博士,七○年代更成為德國綠黨的創辦人之一。他曾把自己綁在煙囪上,抗議化學工廠排放污染物;也曾在北海游泳,抗議漁船濫捕。1987年作風丕變,創立「鼓勵環境保護協會」(簡稱EPEA),開始和企業合作,研究兼顧經濟發展、商業利益和生態平衡的工商設計方案,並於世界各地積極講演推廣,2007年10月首度來台開辦短期工作坊。
當William碰上 Michael---一個建築師和化學家的組合,成立了MBDC 設計公司:致力於跳脫現存的窠臼,規劃出全新概念、兼顧生態和利潤的各項工商產品、建築和都市。著名案例包括:芝加哥市政大樓的綠色屋頂、福特汽車胭脂河廠區復育計畫、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綠橋社區」,及大陸廣西的「官塘生態園區」等永續發展社區計畫。
1991年布朗嘉遇到麥唐諾(從搖籃到搖籃的另一個推行者)之後,他們共同撰寫了漢諾威原則(The Hannover Principles),並在1992年地球高峰會的城市論壇上發表。其中主要的想法就是打破「廢棄物的概念」,沒有東西是「廢棄物」,不像當時環保人士所提倡的儘量減少,或者避免廢棄物,而是透過設計來徹底消除廢棄物。
這個觀念就是布朗嘉提出Cradle to Cradle的精髓:
「產品設計階段就應構思其結局,讓廢棄產品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開始,如同櫻桃樹於四季更迭,掉落的櫻花與果實,是養份而非負擔。落實從搖籃到搖籃的工業,並非只是減少廢棄物而是將廢棄物轉化為其它有用的循環物質或產品。讓自然界的循環體系和工業界的循環體系,維持個別獨立卻又能和諧共鳴,因而滋養萬物。」
在他們兩個合著的這本【從搖籃到搖籃】舉出非常多實例,如:
美國最著名的辦公室設計公司Herman Miller已推出市場第一款符合從搖籃到搖籃原則的座椅產品,椅子鋼和鋁的部分可以拆開來回收,產品中98%可以再利用,做成新的椅子。在設計之初,他們就決定把有害環境的PVC拿掉,並且讓全部零件可以在15分鐘內拆解完畢。
中國大陸,早在1999年成立「中美可持續發展協會」(Councilors of the China-U.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布朗嘉的夥伴麥唐諾擔任美方代表,從那時開始就有6個城鎮進行從搖籃到搖籃的實驗。
現在全世界為了氣候暖化,紛紛在談碳足跡,思考如何節能減碳。如果C2C的概念能夠普及最開始的設計端,並能帶領材料科學界更加緊腳步研發和環境生態同屬一部分的各種材質原料,到那一天,人類不僅不必縮衣節食,更可改善目前較落後國家人民的生活與環境。
Source from EPEA
未來此部落格將會持續收集全世界相關C2C的發展與實際已開發出來的產品,供關心地球生態的本部落格朋友了解,有機會並能以實際行動來支持這樣的理念。
本篇文章轉載自低碳經濟 綠色智識 創新管理,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台灣搖籃到搖籃平台在此僅做分享,
若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發信告知,會立即進行撤除。